美业新闻

我的
新风潮还是自嗨意淫?沙宣唤醒自己!
播放:42088
00:00 01:05
  • 免费课程
标题: 新风潮还是自嗨意淫?沙宣唤醒自己! 2016-03-23



女性开始买工装剪短发

男性开始穿裙子扎辫子

无性别主义一反常态的在时尚圈被追捧叫好

新风潮?

还是犹如耳边呢喃的自嗨意淫?

无论何时,我们碰到别人时,总会习惯性地先判断对方的性别,好像如此,我们的大脑才能进入正确的社交频道。而着装作为个人外在表现的首要工具,自然会和性别产生难以分割的联系,今年大肆流行的无性别着装风格和有无性别的议题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讨与争议。


“其实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心理性别传达出的外在表现。”



时装史上的无性别风是从女装的解放开始的。60年代,鬼才Saint Laurent设计了女性贴身西服套装,将裤装元素加入其中,这一设计被称为“吸烟装”(Le Smoking)。此后不久,女性不再被限制在裙装中,牛仔裤、军装渐渐成为了男女通用的服饰。



女装解放后,男装也不甘寂寞。同期,意味着男装渐趋于华丽的“孔雀运动“(PeacockRevolution)也开始了。由时装设计师哈代·艾米斯提出,这被视为启动新男人衣装风尚的重大事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浪漫主义在英国夜生活中的出现,才让男人女性化初露端倪,并对中性化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计师Rudi Gernreich推出的无性别系列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新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个性张扬”——就如同这种趋势的追随者一样,比如 David Bowie、Boy George、Grace Jones 等,他们穿着中性的服装、化着夸张的妆容、留着不加修饰的发型,让性别的界限更加模糊,或者可以被描述为性别偏移——男人们看起来更女性化,女人们则看起来更阳刚。



这一时期的一些设计师也开始顺应潮流,探索更加新鲜、更加具有包容度的无性别角度。




20世纪90年代,人们似乎是在风格多样、选择多样化的时尚氛围中更加意识到性别观念存在的狭隘,随着更多时装设计师加入探索之路,并不断尝试,以及时尚偶像的亲自示范,中性化风格在性别偏移运动的过程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比如这一时期的 Jean-Paul Gaultier 频繁让男女模特同时出现在天桥,穿着相似风格的纱笼式围裙,以及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创造的裙裤,无疑是在进一步开拓无性别主义的包容性。



世纪之交,时尚潮流中显示着身体觉醒的力量,服装剪裁上向男性的力量感靠近,流线型的轮廓更加简洁利落。当时所有洗发品广告中充斥着长发美女,短发的沙宣广告模特一出现立刻让沙宣在广告战中脱颖而出。自然的线条让女人看起来更加有力量。当女人真正摆脱老式的发型以及传统观念里对于女性造型的观念,进而展现的就是最个性化最摩登的个人形象。往往愈发简单的发型背后蕴涵着对发质和自我的绝对自信。



最早的男女通用,及后来的雌雄同体,中性,或是一些人口中的无性别,双重性别,如今已演化成了Suzy Menkes近来所说的“中性时代”...... 这一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趋势早在2011年就开始稳固发展。然而,近来关于无性别或中性的设计又再次强调了这一趋势,并且该趋势似乎要在2016年持续发展。



超模Peggy Moffitt是最早的一批顶着沙宣头的中性化超模,她曾赞言沙宣犹如“美发界的毕加索”。(Sassoon is to hair care what Picasso is to painting.)


粉水晶和静谧蓝这两个2016年度潘冬色可能是我们迎接一个更中性的社会的另一个标志。这两种颜色在传统意义上各指代一个性别,而把他们放在一起则能模糊性别之间的界限,创造一个不被性别和种族局限的世界。



这一改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们结束了对于特定性别应该和不应该穿什么的思维定式。法国设计师集合品牌Vetements在继Martin Margiela之后又推出了一个关于“普通”衣服的作品来表达立场。




而在Tibi秀场上,同样表达了时尚不应受束缚的信息。该品牌仍然是个女装品牌,但是这个系列却证明了服装的灵活性,女性也可以从男性衣橱中借衣服穿。




Tibi称这个系列主要强调通过富有“自由感和力量”的服装从传统界限中解脱出来。


说到无性别,没有一个人会想不起来HBA,他也果真没有让我们失望。变式男士Bob上用了色彩各异的发卡,只是在HBA的经典拉链线条剪裁的服饰里,这种奇葩的发型有了独特的美感。



和上一次无性别风不同的是,此次对性别界限的模糊不再以挑衅的方式呈现。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至于无性别风潮为何会愈演愈烈,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总会有不一样的答案,社会进步?意识觉醒?还是审美趋同,或许任何笼统言辞都无法概括。



伴随无性别主义风潮而来的肆意张扬的自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完全释放自己。“为艺术而艺术”是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而如今“为自己而艺术”成了新的口号。


它如此浪漫,如此自由,性别早已不是一个限制。是新风潮还是自嗨意淫?早已跨越性别藩篱的David Bowie身上得到启发——美人绝对不仅属于一个性别,他必定博爱而百变。


相关新闻: >>more
浏览:

评论:

人物志
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