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日,由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以下简称GDICST)主办、全国轻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汕头市化妆品协会工程师分会协办的,日化最前线独家直播,青眼、聚美丽等为特邀媒体,找原料网为支持单位的2019(第四届)中国化妆品科技节即将在广州颐和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发展,新科技新人才”为主题,内容专业充实,包含中国化妆品产学研对接大会暨高校前沿创新论坛、2019(第二届)化妆品配方师知识竞赛暨化妆品工程师成长论坛、中国十大创新原料等系列创新评选以及多个主题方向论坛等活动。
在此诚邀广大化妆品行业同仁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2019(第四届)中国化妆品科技节
精彩课题亮点预告
12月7~8日 广州颐和大酒店约定您!
报告一:《皮肤“自然光泽”机理和产品设计探讨》
报告人: 刘学东
刘学东,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广州樊文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先后在强生全球创新中心、欧莱雅全球研发中,从事护肤美妆领域研发14年,并拥有4余年美、法两国工作经历。曾领导美白、抗衰国际团队及彩妆技术团队,技术理念具备一流国际化水准,目前专注皮肤问题以及皮肤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其主导设计的配方,曾先后被兰蔻、巴黎欧莱雅、薇姿、美宝莲等国际品牌采纳并投入生产、上市,在原料基础研究、应用开发、配方研发和创新性的功效评估、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颇深造诣,中英文流利,法语熟练。
内容梗概:
一个良好的产品,消费者往往提及安全和有效,但选择产品的时候,感官评估往往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感官是由触感、视觉、嗅觉三个维度组成。在这些感官维度中间,视觉的呈现往往是最难的。无论彩妆还是护肤品,呈现“自然光泽”,往往成为工程师们求而不得的难点。报告从皮肤的光学机理出发,结合消费者对光学的感官认知,对于皮肤“自然光泽”进行探讨,合理解析“自然光泽”下皮肤的光学参数,从理论上提出产品设计思路,并实验性验证这种产品设计的可行性。
报告二:《乳霜产品配方设计理论基础》
演讲专家:张婉萍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执行院长、香料香精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日用化学工业》杂志编委、《香料香精化妆品》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主要是化妆品领域包覆载体技术及新型乳化体系,包括脂质体、固体脂质微粒、聚硅氧烷微球、液晶结构乳状液、纳米乳液、多重结构乳状液等相关新型技术。主编了《化妆品配方科学与工艺技术》;参与制定了“化妆品配方师”职业标准,并参与编写了“化妆品配方师”培训教材。主持承担了省部级及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 3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60项,授权29项,公开30余项。
内容梗概:
乳霜体系是化妆品主要的产品体系,以乳状液理论为基础,在化妆品行业配方师实际开发配方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很难把乳化理论与实际产品开发有效结合。“乳霜产品配方设计理论基础”讲述乳霜类产品体系相关的理论,并解释理论基础在配方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以启发行业工程师,在解决乳霜类配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报告三:《外界刺激性因素引发肌肤问题的机理以及预防》
报告人:丹羽诚
KATAKURA&CO-OP AGRI CORP高级研究主任,重点研究皮肤科学,日本国内专利申请15项,代表论文『Evaluation of the skin irritation using a DNA microarray on a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al model. (Biol Pharm Bull. 2009)』投稿,多次参加sccj日本化妆品技术学会中心发表讲演。被邀约明年IFSCC横浜大会发表演讲。
内容梗概:
配方中表面活性剂,防腐剂以及活性氧等引起的肌肤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确认。利用SLS诱导HaCat表皮细胞的细胞伤害为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对细胞生存率,炎症性细胞激动素IL-1α、IL-8以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关注,进一步筛选缓和细胞伤害的有效性成分。
报告四:《生物技术在化妆品开发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报告人:娄文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承担过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封面论文5篇),他引3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件,申请国际PCT专利(美国)4件,转让专利5件;主编中文专著2本,参编英文专著2本;与无限极、环亚集团、维汝堂等企业联合开发出一系列产品。
内容梗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化妆品功能需求如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等也在发生变化。为满足人们的这些高需求,迫切需要引进新技术,树立科学健康的护肤理念。而生物技术(如植物组培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等)可显著促进化妆品工业的发展。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开发新功能的化妆品,而且在化妆品的功效与安全评价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技术可谓化妆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报告五:《功效评价与品质保障》
报告人: 刘宇红
博士,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协同创新中心特聘专家,北京东方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化妆品植物功效原料的研究、开发;创建化妆品植物原料安全评价体系、功效评价体系以及进行体系研究,并结合皮肤表观生理学和皮肤科学,对作用机理和通路进行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20余项,论著3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刘宇红博士早年曾先后任职于北京工商大学化妆品专业副教授,默沙东(加拿大)前临床药代动力学部高级研究员。
内容梗概:
从法规最新动态到功效评价重要性。怎么做评价?从符合国家最基本要求到满足消费者内心需要的更高要求。从科学性,创新性以及工匠精神层面,到落地实例分享。内容包括功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专利技术的运用,以及拉曼光谱在体研究作用机理等。
报告六:《新监管模式下产品注册与备案所面临的挑战》
报告人:孙淑蓉
在职研究生学历,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标准法规部高级经理。2001年进入化妆品行业开展法规工作,从事化妆品法规工作整整18年,熟练掌握化妆品法规,在注册和备案方面有丰富的实操经验。
内容梗概:
据悉《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即将出台实施,配套推出的一系列法规也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并将和条例一同出台。化妆品行业将迎来全新的法规体系。从已颁布实施的法规和目前已公开的法规征求意见稿以及总局发布的飞检通报中到底透出了哪些监管新思维、新趋势?报告更进一步探讨了即将到来的新法规体系下,企业注册和备案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报告七:《无机色粉(颜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报告人:王丹英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拥有34年的色粉技术研发经验,获得了15项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三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从氧化铁颜料到群青颜料、铬绿颜料、钛白颜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颜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控制技术和检测方法技术深有研究。
内容梗概:
化妆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人们对化妆品的质量越来越关注,对相应重金属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无机色粉以矿物质、氧化物为主,是彩妆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眼影”“粉底”等彩妆中的添加比例可以达到10%-50%,如果无机色粉的含量和质量不控制不好,那么很可能出现化妆品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尤其是某些化妆品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用了涂料、橡胶、塑料等行业应用的没有重金属控制或者重金属含量波动非常大的无机色粉,给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严重挑战,本发言稿将重点介绍“无机色粉”的定义、分类,常用无机色粉品种、以及无机色粉主要性能指标,同时跟大家分享所收集到的化妆品无机色粉法规(包括:中国的、美国的、欧洲的)和无机色粉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关键技术(消解)。
报告八:《功效宣传的相关验证与新型功效检测技术分享》
报告人:李卓维
Verney LI 李卓维 SGS化妆品及日化产品部 功效技术专家 超过6年化妆品功效临床验证实验室经历,曾在国际知名化妆品人体功效临床研究机构任职,目前主要负责研究SGS华南地区化妆品及日化产品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评估,熟悉国内外化妆品安全及功效测试方法。
内容梗概:
目前市场上各类宣称,如保湿、美白、滋润、抗皱等功效的化妆品,在眼下中国、欧盟等地区都有明确的法规规定-要求化妆品功效宣称能被证实。针对多样化的化妆品的宣称,如何进行相关宣称验证,以便为品牌树立独有的竞争优势。报告主要针对即将开始的化妆品宣称的法规要求、分类、验证手段进行分享说明,并针对市面上一些产品功效宣称进行人体方法的验证举例。帮助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宣称尽早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
报告九:《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验室快速升级》
报告人: 钱丽敏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化妆品工业协同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省分析科学研究院、化妆品、洗涤用品生产企业、化妆品品牌公司、企业管理公司顾问。曾任省分析科学研究院主任、企业厂长、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研发创新中心/技术管理中心总经理、企业高级咨询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产品开发部/产品评价部经理。专注于化妆品、洗涤用品配方技术管理与生产、实验室设计与建设、建立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供应链优化管理、原材料标准制定等,是全国最早利用用色谱质谱联仪、傅里叶红外等四大光谱做科研项目,曾参与分析研究部级和省级科研公关项目,参加过多次学术论文交流,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先后主导筹建与规范实验室20多家,制定企业和行业多个标准和规范,为上百家企业进行个性化诊断、辅导、培训,擅长解决企业生产、产品质量问题。
内容梗概:
近几年化妆品行业高速发展,各地区各企业亟待增强核心力的提升,许多地区建立了化妆品工业园区、许多企业准备建立新厂或扩建,这些都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规划遇到的第一问题,就是企业建设什么样的规模?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投入多少资金?而实验室的规划是重中之重?如何深化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如何开展检测项目为企业保驾护航?如何进行研发和检测的数据管理?如何提升实验室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控制/保证,符合严格的法规要求?等等这些困惑的解决对企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通过实验室检测及评价、实验室规划及建设、实验室数据信息管理等内容,探讨企业该如何在不同阶段对人员和实验室的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并围绕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对分析仪器的用途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对检测、评价产品的数字可靠性管理做了归纳总结和展望。
报告十:《皮肤微生态进展与未明的问题》
报告人:冰寒
中国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博士生,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2012年首次提出“硬防晒”概念。担任Clinical Guide to Sunscreens and Photoprotection主译。作品获第二十九届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最高奖——畅销书奖、第30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北京国际图书展“最好的50本书”大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度好书奖,总销量逾200,000册。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等;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内容梗概:
什么是生态?什么是微生态?什么是皮肤微生态?皮肤微生态与皮肤的健康有哪些至关重要的联系?当前大热的皮肤微生态护肤品及原料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演讲内容结合行业热点和临床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述皮肤微生态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基础开始,为利用微生态改善皮肤、皮肤的微生态研究带来启发与思考,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报告十一:《创新体系建设》
报告人:蒋丽刚
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兼任全国香精香料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及化妆品研究中心专家委员。曾先后在美国玫琳凯MARY KAY公司、美国雅诗兰黛ESTEE LAUDER公司任职,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制定了7项化妆品国家标准。领导的珀莱雅研发创新中心硕果累累。
内容梗概:
未来爆品发展方向,化妆品新技术展望,为持续创新目的建设化妆品的创新体系,以及创新驱动会产出什么内容。
报告十二:《孕婴童化妆品相关法规及配方设计建议》
报告人: 郑生华
广州贝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广州友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从事本行业23年,先后服务于四川艾丽碧丝日化有限公司、索芙特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南源永芳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广州雅纯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担任研发部主管、研发经理、总工程师等职务。对各类护肤及功效类产品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拥有已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的特性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曾为行业输送专题报告《油包水乳化体系的讨论》、《化妆品防晒原材料与配方技术浅析》、《婴儿护理品市场趋势和配方技术浅析》等。
内容梗概:
现如今孕妇、婴儿、儿童这些特殊人群使用的化妆品,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此类特殊群体的法规和质量要求文件,从而给从事孕婴童化妆品行业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特别是刚刚进入这个行业还未完全熟悉的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纷纷希望有一部专门有关于孕婴童化妆品法律法规汇总资料。基于各会员的呼声和要求,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孕婴童专委会特组织一群在孕婴童行业从事技术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收集整理现行巳颁布并在执行中的化妆品法律法规,单独把涉及对孕婴童特别要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方便化妆品技术从业人员查阅和在产品研发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甚至出现研发出的产品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报告十三:《妊娠纹的发病原理与临床治疗进展及产品研发》
报告人: 施歌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学美容整形中心副主任,皮肤美容科主任、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韩国忠南大学皮肤科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中文3篇。中国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激光分会常委、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医用护肤品分会常委、《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内容梗概:
妊娠纹是怀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真皮的线性皮肤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目前认为怀孕期间皮肤承受的机械张力及体内激素变化为主。妊娠纹早期阶段表现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晚期呈白色或银色,可以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和治疗。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治疗妊娠纹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治疗、仪器治疗、针刺疗法、联合治疗,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本报告通过分析妊娠纹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临床分型,综述妊娠纹治疗现状、外用药物、仪器治疗原理及进展,为妊娠纹治疗及产品研发提供相关建议。
报告十四:《原料、配方和工艺对化妆品稳定性的影响》
报告人:何羽薇
北京朗迪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有20余年颗粒和表面化学研究经验。专注化妆品、食品、涂料、墨水等分散体系稳定性研究,在上述行业有丰富的实操经验。研究方向集中在使用多重光散射技术,从表面化学、颗粒间相互作用入手,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对样品稳定性快速评价,预测货架期,区分样品的不稳定原因,为客户在原料筛选、配方评价和工艺控制等方面提供支持。
内容梗概:
化妆品由于成分比较多,对运输储存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剪切都比较敏感,易出现不稳定性问题。所有不稳定性问题来自配方、工艺和原料。每一个化妆品配方科学家都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快速筛选原料、确定配方和工艺参数,预测货架期,确定不稳定问题产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报告利用多重光散射技术,在样品真实存储状态下,仅用24小时,快速预测新配方货架期,并研究样品不稳定机理,为快速解决稳定性问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报告十五:《第三代抑菌方案的建立与研究》
报告人:赵硕
广州艾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专注研究温和天然来源防腐剂,擅长化妆品防腐方案设计与评价,根据化妆品企业实际生产环境提供一系列产品染菌后处理方案。
内容梗概:
鉴于化妆品行业对皮肤刺激性及使用安全性的逐年重视,越来越多的原料在开发及使用上呈现向高安全、低刺激性的方向发展。报告以生物发酵类和天然植物来源类成分为主原料,介绍符合化妆品市场需求的第三代抑菌剂及其在安全性及刺激性上的优势。同时基于法规的变动,对辛酰羟肟酸的毒理数据还进行了深入探究。
报告十六:《开启生态化妆品时代之吸附清洁篇》
报告人:黄正梅
德州昂立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专注化妆品功效研发24年,倡导回归自然、健康环保的护肤理念,从保护和平衡皮肤微生物菌群生态来寻找皮肤保护和健康之道。获授权国内外专利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开发数十个化妆品活性成分,其中国内首创产品达10余项。
内容梗概:
绿色环保是化妆品市场的重要主题,享受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已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理念。然而市场中个人护理清洁产品普遍存在过度清洁的现象,它在发挥清洁作用时,也损伤着皮肤屏障及表层的微生态菌群,由此导致一系列的肌肤问题;同时此类产品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真正地顺应环保潮流,力求自然、绿色,成为化妆品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报告围绕什么是皮肤微生态?什么是皮肤污垢?皮肤的清洁方式;生态清洁是什么?生态清洁的实践效果等内容展开。
报告十七:《纯化、固化一体的磁酶法在合成中应用》
报告人:金彩科
深圳市红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拥有30余年的生物化学行业经验,在丽珠制药任高级制药工程师期间主导了国内第一条生化药GMP体系的建立,参与或主导了大量新药研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于北京大学师从韩启德院士进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钻研蛋白质技术,建立了世界领先的磁蛋白分选、纯化平台技术,解决了酶法生化合成的行业难题。
内容梗概:
酶是生物合成必需的催化剂,而生物合成由于从原理上与化工合成完全不同,相比之下有害杂质少,排放污染少,反应温和安全性高。因此生物合成在食品安全、环保、工业安全方面有重大意义,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但酶生产有许多高技术难点,限制了生物合成的发展。“纯化、固化一体的磁酶法在合成中的应用”介绍了酶在生物合成方面的原理,酶法生物合成的难点,以及自主开发的磁性固相酶技术可解决的问题,为酶工程和未来工业合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报告十八:《Highly porous Microsilver Applications in dermatological skincare》
报告人:Karl F Richter
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系统设计工程学位,德国Bio-Gate AG的北美合作伙伴。负责Bio-Gate北美技术的研发技术支持和整体业务开发,专注于皮肤护理,伤口护理和医疗植入物的抗菌解决方案和测试,MicroSilver 微米银和其他抗菌添加剂 Pro HyProtect™-用于医疗植入物的PVD / CVD等离子涂层。
内容梗概:
概述了当今的护肤挑战—玫瑰痤疮,神经性皮炎和炎症性皮肤病的患病率和相关问题。MicroSilver(微米银)是来自德国的纯银添加剂,它由高度多孔和超细尺寸的银颗粒组成,已成功测试可以帮助改善前述皮肤护理问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微米银技术与其他常见银添加剂的相比优势。然后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并展示了微米银在化妆品,皮肤护理和伤口护理上应用。
报告十九:《抗污染化妆品及其解决方案》
报告人: 魏军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对包括聚氨基酸在内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在农业、水处理、医药以及化妆品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目前已发表SCI论文数篇,并参与或主持了数个国家项目和地方科研项目。
内容梗概:
重金属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最容易受其伤害。然而,我们在注重护肤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重金属对皮肤的影响,从而到时皮肤屏障的受损。本报告介绍了重金属对皮肤污染的作用机理及对其皮肤的伤害,并重点提出了预防重金属污染的解决方案。
报告二十:《纳米纤维技术在面膜产品中创新应用》
报告人:程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和化妆品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绿色功能日化产品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个人护理品活性材料开发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日用化学品工业》,《日用化学品科学》杂志编委;为广东省高层次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广州市首批珠江科技新星、广州市开发区(黄浦区)A类优秀人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军工课题2项;国家基金及联合基金重点2项,横向科研项目36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授权17件,2017年获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中国粮油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
内容梗概:
本课题针对现有市场痛点,历时5年创新性的开发一种可吸收隐形纳米纤维面膜材料,克服传统面膜需要依靠防腐剂和大量精华液,吸收速度慢等缺点,采用纳米纤维技术将多种活性材料负载在传统膜材上,达到极低剂量、高功效和不添加防腐剂的优点;系统探讨基于纳米纤维技术产品的功效性能,并提供可定制化技术可行方案与实例分享。
报告二十一:《几种常用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及刺激性》
报告人: 张毅
广东嘉丹婷日用品有限公司(澳雪国际)技术总监,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专注化妆品领域产品研发十几年,主导完成多个著名品牌澳雪、蒂花之秀、易极等产品的研发并成功上市;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公示发明专利3项;参与行业标准护发素QB/T 1975-2013的修订,获得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聘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校外指导教师。
内容梗概: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健康追求,添加氨基酸型表活的产品日益受到追捧,本报告从实际配方应用角度对常用的四种氨基酸型表活在泡沫、自增稠、刺激性、皮肤屏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给行业同仁在氨基酸表活类产品研发以借鉴和参考。
报告二十二:《透明洗发水的开发与研制》
报告人:曾万祥
广州市博贤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洗护专业委员会会长、IFSCC(国际化妆品配方师)会员。199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从事化妆品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25年。曾任澳谷集团研发中心研发总监、澳宝化妆品(惠州)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部门)经理、品牌项目研发工程师、惠州市王族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部总工程师。申请发明专利16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参与高校教材《化妆品原料》和《化妆品配方》编写工作、参与多家单位的“化妆品配方师”培训工作。
内容梗概:
调理性能优秀的透明洗发水。如何从透明洗发水配方的结构原理来选用原料;如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关注的“透明”事项;如何成功打透明洗发水的样板?客板订制透明洗发水要怎么研发?通过学习交流,让大家在做透明洗发水和“透明产品”中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研发产品。
报告二十三:《假发的维护与修复》
报告人:李观模
首尔崇实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首尔延世大学System Engineering 专业硕士;英国牛津大学System Engineering专业硕士。现为韩进集团航空研究所研究员、美国NBC电视台工程师、忠北大学健康生物研究中心研究所所长、Beautee Collagen Co., Ltd. CEO。发表论文《Sea Burkthorn oil 对改善皱纹的影响》、《Binder 胶原蛋白对受损头发的影响》等,20年来致力于胶原蛋白和沙棘的研究。
内容梗概:
受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代脱发人群越来越多,掉发人群越来越年轻。年轻的脱发成“秃头”,不好看!防脱生发又难,怎么办?带假发呗!全球最大的假发市场在美国,全球最大的假发生产地在韩国。听听韩国专家谈假发的清洁和护理,思考从假发到真发的护理和修护,了解韩国的洗护技术。
报告二十四:《浅谈高校产学研合作和护肤品原料及技术创新》
报告人:黄亚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8)、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和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近年来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参与论著编写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20项,其中国际专利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9 项。先后担任多种国际杂志审稿专家。
内容梗概:
我国护肤品行业虽然体量大,但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基础薄弱。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脱节,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优势互补。黄教授结合20多年的产学研应用亲身经历,介绍产学研合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并通过实例分享了当下在护肤品原料开发中应用的一些创新技术。
报告二十五:《植物精油在缓解情绪性精神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姚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主任、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专家委会副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79篇(SCI篇14篇),发明专利25项,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光荣称号,省部级科学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培养了大批博士生、博士后、硕士本科生等高级专业人才。多次撰写提案呼吁建立我国基于健康产业的芳香疗法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建立芳香植物与精油的研发机构,设立芳香植物与精油的学科,加速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
内容梗概:
植物精油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很多,它们或是植物抗逆物质,或是生殖生长的信息物质,还是植物信号传递和表达物质,精油是二萜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挥发性,移动性,渗透性较强,尤其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一些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通过嗅吸法和皮肤吸收法都会对人体的情绪性障碍起到缓解甚至治疗作用,比如,玫瑰精油,依兰依兰,茉莉,栀子花,香柠檬等香气成分在小鼠和大鼠的行为学模型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焦虑作用,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壁和矿场中央区域的探索时间均表现出时间拉长的作用,同时通过神经递质物质的测试发现,使用精油均能显著提高五羟基色胺的水平,说明一些植物精油对缓解情绪性精神障碍有显著作用。
报告二十六:《化妆品原料的鉴别与常见问题》
报告人: 刘纲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化妆品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副教授,兼任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校企联合化妆品研发中心主任、广州市金评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目,省级教研项目1项,发明专利1项,主编高校美容化妆品规划教材1部。主持十多项企业项目。
内容梗概:
化妆品原料的质量决定了化妆品的品质,而原料问题却仍然层出不穷,困扰着广大配方研发人员。因此,工程师了解化妆品原料的检测技术和原料存在的问题、对原料的品质进行判断与把控显得至关重要。本报告介绍了GC、GC-MS、LC、LC-MSMS等分析仪器的检测技术,并对原料纯度研究中发现的化妆品原料存在的假冒伪劣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供工程师们学习和参考。
报告二十七:《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报告人: 李海航
教授、博导,任职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任江苏中洋集团TTX研究院副院长兼技术总监,广州华淼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长。1987年起,先后在日本科学技术事业团、东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和美国罗斯福肿瘤研究所等从事研究工作17年。2005年回国任现职。主要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件,获授权专利5件。
内容梗概:
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物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提取物生产中普遍存在提取率低,提取物质量和纯度低、生产成本高和生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开发出了系列简单、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和提取分离制备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与其他技术相比,新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等优点,并可使生物资源得到最大价值的开发。已广泛用于各种生物材料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和制备。报告将介绍上述新技术在虫草、甘草、茶叶、何首乌、化橘红、辣木、甘薯等植物提取物和鳄鱼、河豚等动物提取物的制备及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二十八:《酶法催化制备新型天然化妆品基础油》
报告人:汪勇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兼任广东高校油脂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粮油副产物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食品副产物增值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联合实验室及“油脂加工与安全” 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方负责人。至今(2018年11月)已经在SCI收录的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2篇,SCI总引用1506次,H-index为19。ESI高被引论文1篇,引用259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广东省专利优秀奖各1项。
内容梗概:
结构脂质又称重构脂质,广义上讲是指所有经过脂肪酸重组的天然脂质,但通常所说的结构脂质是指将短链或中链脂肪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与长链脂肪酸一起与甘油结合所形成的新型脂质;特殊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结构脂质本身仍系甘油三酯结构,仍能保持天然脂质在食品加工中的一般作用;结构脂质经过脂肪酸的重组和位置上的变化,能够起到其它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功能,如促进其他脂质吸收,提高化妆品中的功能脂质特性等。